《論語‧學而》第一章 :「人不知而不慍(怨恨),不亦君子乎?」
孔子說:「人不知而不慍(怨恨),不亦君子乎?」這實在是一句很有智慧的話。去做一個「人不知而不慍」的人,不單是爲了要做一個君子,更大程度上是爲了自己。
這是什麼意思呢?假如我們好好體會孔子這句話,我們的思想,將由負面消極轉向正面積極的路上去,對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有著決定性的影響。想想看,選擇做一個「人不知而慍」的人,必易流於憤世嫉俗,終日怨天尤人,腦裡充滿著怨恨等負面情緒,後果自然是破壞性的。相反,做一個「人不知而不慍」的人,對別人的「不知」便可處之泰然,甚至進一步去想:爲甚麽別人會不瞭解我?怎樣才可讓別人瞭解和認識?我對別人又有多少瞭解?若能朝著這些方向去想,我們的人生將會截然不同,我們與別人的關係也會得到改善。
至於要怎樣才可以達到這個境界?孔子曾經多次反複說明:「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。不患莫己知,求爲可知也。」就是說不必去愁沒有合適的職位,只愁自己沒有稱職的本領。不怕沒有人賞識自己,儘管去尋求足以使別人認識自己的本領好了。又說:「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」;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」;「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」,這都是同樣的道理。
孔子多次強調「不患人之不己知」,因爲我們與其埋怨別人不瞭解、不賞識自己,倒不如想想自己有甚麽值得別人去瞭解、去賞識?而自己又對身邊的人付出了多少的關懷和瞭解?假如在撫心自問下發現原來自己胸無點墨、才疏學淺,根本沒有任何過人之處時,反倒要慶幸「人之不己知」,所謂「獻醜不如藏拙」嘛!故此,在埋怨別人不瞭解自己前,先問問自己有多少材料,是否足以讓人去知?不然的話,倒不如先充實自己,多一點去關心身邊的人,來得更有意義。
0 Comments:
張貼留言
<< Home